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轉載) 千禧一代「躺平」已久 易感職業倦怠退出職場 (20211109) + 監控年代, 我們都是商品

(人生就是不停在選擇和取捨中度過, 沒有什麼你意見永遠正確, 我看法永遠錯誤, 人人生活方式不同, 只求將來不後悔現在選擇就是了)

https://article.bbwhk.net/article/2021/11/09/180107351.html

2021.11.09

千禧一代選擇退出壓力大的職業有很多原因,倦怠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千禧一代們愛發牢騷和懶惰散漫的毛病又犯了。這一次,他們居然敢以倦怠為由而辭去工作。難道他們不明白,哪怕是短暫的辭職或所謂「躺平」,會帶來怎樣的經濟後果? 現在就說倦怠,不是還太年輕嗎? 好啦,「嬰兒潮」一代的老人家!

Visier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分析稱,在這輪「大離職」(Great Resignation, 即辭職人數近來明顯增多的狀況)浪潮中,千禧一代(筆者是其中一員)與Xennial一代(出生於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群體)堪稱開路先鋒。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職位空缺及勞動力流動調查顯示,在2021年1月至8月期間,美國有超過600萬人辭職。 辭職率達2.9%,創紀錄新高。

然而,不能將這種變化的原因完全歸結為各世代群體在人們固定印象中的特質。 與其說這是懶惰,不如說我們在見證人們對工作的評價標準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長達18個月的疫情不確定性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後,我們有理由重新思考工作的目的以及工作 對生活品質有怎樣的影響。 有沒有另一種更符合總體人生目標的收入方式? 難道我們不能創造一個未來,使職業不再是身份界定和自我滿足感的主要或唯一基礎? 現在不是正該考慮一下如何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為工作而生活?

誠然,最近的許多辭職是出於需要,而非選擇。 比如,由於兒童看護服務和學校面授課程在疫情期間暫停,女性更有可能被迫辭掉工作,成為孩子的主要看護者。在疫情持續蔓延之際,重返工作崗位也要面臨巨大壓力,特別是如果你沒有醫療保障的話。 新冠病毒的長期存在是一個越來越令人擔憂的問題。 雖然有些人辭職是為了跳槽,但毫無疑問,仍有許多人在辭職時並沒有找到新工作。

但其實早在疫情之前,我們就已經受到倦怠問題的困擾。蓋洛普(Gallup)在2018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10名千禧一代中就有7人感到某種程度的職業倦怠,28%的受訪者表示這種感覺經常或持續存在。相比之下,前幾個世代的受訪者中有同樣感受的人只佔21%。

不難推斷,這種倦怠感源於上下班的界限日益模糊;源於人們習慣性地認為表現得「隨叫隨到」是能夠獲得晉升機會的必備條件;源於曾經只需要高中文憑的工作突然要求學士學位,從而迫使年輕人背負了前所未有的學生貸款債務;或許也源於我們的成長經歷,即從小就有排得滿滿的時間表,只為豐富自己的簡歷, 取得大學錄取通知書。

據報道,與X世代和「嬰兒潮」一代相比,千禧一代出現抑鬱、焦慮和自殺的比例更高。舉個例子,藍十字藍盾(Blue Cross Blue Shield)在2020年發布報告稱,54% 的千禧一代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情況 很好或良好,而「嬰兒潮」一代的這個比例為64%。 該研究還發現,2014至2018 年間,千禧一代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增加了43%。

辭掉工作絕不是治癒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靈丹妙藥,但從主要壓力源中解脫出來,以便短暫休息並專心改善自身狀態,可能會有所説明。退出勞動者隊伍很可能帶來財務上的負面影響,放棄收入、放棄僱主提供的醫療保險並暫停為退休生活投資,是一個需要嚴肅考慮的問題。

即便如此,似乎仍有數百萬人甘願冒此風險。為關注心理健康而犧牲未來潛在收入,在一些人看來可能很荒謬,但在年輕時就搞清如何過上穩定、平衡和健康的生活,可以為下一代以及我們的職場帶來巨大回報。

經歷了被譽為通向成功之路的數十年財富積累後,我們完全可以轉向一種更平衡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工作只是你的一部分,不一定要用雄心壯志和事業成功來定義自己或體現自己生命的意義。這並不意味著缺乏進取心,而是除了以工作為中心的傳統時間表外,我們對成就的渴望還可以容納更多東西。——Erin Lowry;譯:邵璐寧

==

Video: 監控年代, 我們都是商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jildh7LI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