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手綠債(現價約$98.7)比較定期的回報, 結果如下:
如看三年, 若果可以多買三兩手, 大概是減低手續費支出 (例如買一手, 手續費是$50, 買四手, 手續費又是$50, 那不如買四手), 現價計回報好過做定期 (假設定期息口不變)。
以一手綠債(現價約$98.7)比較定期的回報, 結果如下:
如看三年, 若果可以多買三兩手, 大概是減低手續費支出 (例如買一手, 手續費是$50, 買四手, 手續費又是$50, 那不如買四手), 現價計回報好過做定期 (假設定期息口不變)。
依隻跌九成, 個隻跌八成
啲SPAC 高位回九成, 應該跌定左啦瓜? 跌左九成, 再跌幾成再幾成
蘋果穩陣吧? MSFT穩陣吧? 高位跌三四成基本盤
咁點賭咁Q難? 又話咩價值投資, 長線必勝, 得唔得架? 唔知架, 加息然後估值減, 最新S&P 500 據講要回調至3000點, 即近日約3800點再回調多20-30%
所以投資和人生一樣, 凡事不要去得太盡, 以為不會跌的東西就會跌, 以為不會升的就會升, 今日身體健康, 明天可能會有點意外, 沒有永遠一直順利, 但也沒有永遠的逆境, 心態決定命運。
現實生活依然艱苦, complex system -> very complex, 你可以有港元, 但你也可以有美金, 有英鎊 (9.65), 有日元 (5.8), 有歐元 (8.28)。
(利申: 沒有任何投資意見)
上回講到做定期, 今期就找返昨天條數, 講少少延期年金, 這個只是純粹個人分享, 買與不買都不會有對錯, 看看是否適合閣下而已, 有些東西買了有「保證」回報, 我稱之為 "confirm"; 有些東西沒有保證回報, 稱為 "unconfirm", 要在 confirm 和 unconfirm 之間選取投資產品, 個人覺得好無謂, why not both? 只是究竟注碼多少, 對自己睡眠質素有沒有影響, 有沒有影響日常生活才是重點, 就算100% 做定期, 買iBond, 完全無問題, 純個人選擇而已。
以下用恒生銀行延期年金作為一個例子:
既然要100%穩陣, 除了銀行可能會執的風險外, 理論上在銀行做定期應該都幾穩定, 例如現在恒生新資金一年有2.3%年息, 即做$10,000 定期有$230, 十萬就$2,300, 已經可以免用自己本金支付某些日常開支。
納指連升二日, 但應該都無人會買了, 和上年不同, 平了沒有價值, 微軟上星期調低下季盈收(因其他貨幣貶值)就股票價格回調但又之後又回升, 但若果未來其他貨幣轉強又可以提升盈收預測, 短期升跌理論上不影響大格局, 但都是沒有用, 就是熊市, 就是不會買, 還說什麼回購股份, 增加派息, 未來CLOUD增長穩定, 講十個理由支持去買也不會買, 那就講左當做左一樣, 廢話黎。
今日繼續想想怎樣減低每年固定支出。
一天升, 一天跌, 又升又跌, 其實都沒有更新空間, 但現在又到了「公司估值又很貴, 未來又可以再跌」, 「加息前景不明, 股票市場先行反映」, 那究竟應該如何自處?
既然投資繼續是日升日跌, 長期下跌, 沒有價值無人想買, 那就以減低支出為樂, 其中一個方法是減少電話費。若自問是低用量, 主要是保留號碼及數據使用量不高, 確實是可以不用上台付月費。
又是誠哥幫到你
https://www.three.com.hk/prepaid/DIY/tc/
(利申: 不是廣告, 一蚊都無得收, 純以減少電話月費支出為主)
既然美股難賭, 又恐怕會跌完又跌, 不知何時見底, 那除了信念持股外, 還是需要有一部份資金做一些慢一點增值, 但又可以「好像」多了一點錢使用, 或者定期適合某些人。例如香港供樓有高息活期戶口, 其實都頗適合可能隨時有資金需要, 但又要保持現金可以有息收, 一定是少一點及跑輸通脹, 但就是要有這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