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綜合數篇投資方法的文章+中小型公司近月投入回報

(開了facebook page, 請LIKE及FOLLOW!)

US stock(置頂文) 

今日就綜合一下幾個投資方法, 可能有些會幫到你。

(1) 懶惰投資法: 最簡單及容易理解, 買入然後什麼也不理會, 升又不理會, 跌又不理會, 可能是對公司有信心吧, 你可以改名做「盲毛投資法」也可以, 最重要是有回報, 那就可以了, 例如早兩年買入不足$100的MSFT, 星期五曾上升近$200, 兩年左右就升一倍, 如果告訴你過兩年準備上$300, 我$170買, $190買, 究竟分別有多大? 就看你對公司信心有多少而已。

(2) 投資策略: 月供股票(配以高沽低買策略): 這個也容易, 例如本身沒有一筆錢買入一隻股票, 只能分注入, 個人例子就是月供QQQ, 定一個日期, 當晚就買入, 近年最容易理解就是QQQ, 納指100指數, 看看未來五年是升上15000點, 20000點, 無論升上至一個高位, 手上沒有持股, 一切也是徒然。

(3) 「做定期」投資法: 可以視為懶惰投資法的一個special case, 例如MSFT $190買了一注, 誰知會在$180, $170 有機會繼續「跌俾你發達」(即繼續下跌有一個趁低買入的機會), 例如個人目標每年要回報15%

(1) $190*1.15=$218.5

(2) $180*1.15=$207

(3) $170*1.15=$195.5

當然以第(3) 可以到目標機會大一點, 但如果到了$180就拒絕下跌, 那也要在$180左右買回一注當做「定期」, 其實此方法目標是以3-5年作為單位, 以15%為每年回報目標, 五年升一倍左右, 以少時間做出大回報為重點。

(4) 52周高位目標投資法: 主要是以科網股為主, 每一次的下跌, 都以52周高位作為目標, 例如三月下跌以製造約30-50%潛在回報, 有人會買入, 有人會投機買出買入, 有人會作長線一點的投資, 其實要看看個人做法。例如MSFT當時曾跌穿$140, 當時52周新高約$190, $190/$140>35% 回報, 機會難得, 要現在再跌穿$160都有點困難, 所以機會常在, 是否可以好好把握買入, 並且持有至升穿52周新高, 一整個過程才是重點, 買入可能不難, 但穿了$10-$20先沽為敬止賺的人太多。


(5) 在創52周新高的美股中尋寶 (破52周新高投資法): 某程度此方法是勤力地尋找下一間未來倍速增長的公司, 美股可以創新高的公司中, 確實有一部份是未來有增長空間的行業, 當然最近期的公司是TSLA, 確實是無敵, 另外還有NVDA, ADBE, NOW等等不斷創新高。

(6) 分注入股法: 以MSFT做例子, 創過新高~$202, 開始回調一成如低於$180, 好像很便宜, 原來會繼續跌至$170, $160, 短期看不見低位, 突然股票跌就容易聯想是否公司業務出了問題, 然後進入地球會再次爆炸的階級, 周而後始, 萬象更新, 兩個月後可能科網股爆破, 或是納指又創新高, 一切都是心理問題

==

近月嘗試投入中小型股及IPO新上市公司, 發現世界之大確實值得花一點時間去理解多一點, 個股資料可在置頂文詳細看看, 會作不定期更新

US stock(置頂文)

我大概只會談及有回報的公司, 及一些有POTENTIAL的公司分享一下, 謹記由細注買起, 因波幅大

中型

有回報: TTD, NET, SQ, SE, MDB, CRWD, OKTA, ZS, TEAM, VEEV, ADSK

看好: DDOG, DT, ESTC, FSLY, TDOC, TSLY

小型/新IPO:

有回報: FOUR, CRNC, ASO, U, PLTR, YALA, LUNG, LSF, MWK, LMND

看好: BYND, SPT, NCNO, FEAC, SNOW, SUMO, AMWL, FROG, OM, BSY, RXT, ASAN, GDRX

代表作應該是NET升近一倍, 另估計小型/IPO個堆有幾間下兩年會有所作為, 會升好幾成, 所以穩定就MSFT, QQQ, 但要大升幾倍升, 確實中小型股潛力無限, 可以參考下。

==

近星期文章

業績(SQ, AYX, NET, TTD)-修正: AYX不要買......

TDOC/LVGO 業績 (已確定合併)

GDRX 業績

Visa, Mastercard 和Paypal, Square 近半年回報的比較

Apple 回報

長線投資的威力

ServiceNow 最新業績

Amazon, Microsoft, Google 雲增長 + 股市調整並不可怕

MSFT業績-2021 Q1

(影片分享) Tesla 自動駕駛軟件, 已經發展成熟 + Apple 估值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